功成名就后的林园,被媒体誉为中国的巴菲特。巴菲特是谁?巴菲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家,他依靠
股票、外汇市场的投资成为世界级的富翁。虽然林园目前的资产总量不及巴菲特,这跟国内股市的资金总量有关系,但对比财富增长速度,林园远胜于巴菲特。
1965~2004年间,也就是从巴菲特1965年控股并开始管理伯克希尔公司投资之后的40年间,伯克希尔公司每股净值由当初的19美元增长到2004年底的55824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1.9%。在战后美国,主要股票的年均收益率在10%左右,巴菲特却达到了22.2%的水平。如果考虑到上述对比是在伯克希尔公司缴纳了收入与资本所得税(即税后收益),而标准普尔500指数是税前收益这一情况时,巴菲特的业绩更加令人惊叹。
如果一个人在1964年巴菲特掌管伯克希尔公司时投入1万美元并且坚持到现在,那么到2004年底,这1万美元的投资回报将会达到2868.65万美元;而同样投资1万美元到标准普尔500指数只能增值到53.18万美元。40年间巴菲特管理的伯克希尔公司的投资收益是标准普尔500指数收益的54倍。
如果你拿巴菲特21.9%的年增长率跟林园的相比,你会惊奇地发现后者是前者的4.5倍!
林园一直认为,世界上最神奇的事就是复合增长。假如你每年能拿出1.5万元做投资,年回报率为20%,那么40年后你的资产就是1.08亿元。这两个数字之间的巨大利差正是复合增长的魅力所在。
1989年他以8000元进入股市,至2005年底,林园投资的股票市值已超过4亿元,16年间年均增长高达98%。相比之下,“股神”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公司在过去的41年间,每股账面价值从1965年19美元增长至2006年底的59377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仅为21.5%。很多人对林园股票投资98%的复合增长率持有怀疑态度,因为16年间林园曾离开过证券市场。实际上,如果剔除那些休息的时间,增长率要比98%高得多。
要做到每年都实现复合增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要求绝大多数的投资必须是成功的,而不是今天赚钱,明天又赔钱。这样才能够复合增长,才能够不断累积财富,也才有林园从8000元到20亿元的股市神话。为此,林园给自己定了下铁律,什么股票可以炒,什么股票不能炒。林园强调,只要有5%投资不确定性的股票,他就不买入。林园选股的铁律是:
1. 选自己熟悉的行业
2. 要买跟踪三年以上的企业
3. 选未来三年“账好算”的企业,不买未来盈利不确定的公司
为了降低投资的不确定性,林园日常重点研究的股票不超过30只。每年新增加跟踪的股票限制在5只以内。对公司销售状况和经营前景的熟悉程度,林园自认为比一些公司的董事长还要到位。
他认为,若企业三年内的年均复合利润增长都在18%及其以上即可以视其为高增长,若这些企业的市盈率在20倍以下时,就是有投资价值的,买入就是合理的。按照这一标准,他买入了招商银行、瑞贝卡、黄山旅游、丽江旅游和上海机场。据2006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招商银行利润实际增长达31%,在未来三年内招商银行突破20元/股的可能性非常大。虽然此时招商银行的市盈率为41倍(不考虑招商银行2006年7月以后因可转换债券转股导致的股本增加及每股净资产提高以及兴业银行因IPO股本扩大及净资产提高的影响),但仍有一定程度的上升空间。对于瑞贝卡,从这个公司上市开始,林园就一直跟踪它,但他并没有买入,不过2006年调研时,他发现该公司业绩未来三年复合增长都在20%以上,而PE(Price Earing Radio,即市盈率,反应市场对企业盈利的看法。)又在20倍以内,于是他就坚决买入。对于上海机场的调研结果显示,该公司今后三年也将有15%或以上的增长,而这还不包括可能发生的如货运注入、整体上市等能使其业绩大幅提高的突发因素。在他买入上述股票后,招商银行、瑞贝卡、黄山旅游、丽江旅游这些公司,其股价已经大幅上涨,不过他并没有马上卖出,而是仍然坚决持有它们。因为他判断,这些公司的业绩已经进入上升期,未来三年盈利的高速增长也是可以预见到的。以这些股票目前的价格来看,它们已经远离成本区,股价下跌对他造成的投资风险已经很小。接下来,他会继续“持有”这些股票,并让这些公司通过每年“分红送股”,来实现“收益”。这样他就骑上了未来几年的“大黑马”,不轻易下马,充分享受企业高增长带来的高收益。林园相信,像招商银行、上海机场、瑞贝卡、黄山旅游、丽江旅游这些高增长的优质公司,在未来三年中股价都会持续上涨,会创出一个又一个上市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