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种情况,是缺乏自信、过度研判。
资金换手率远远大于市场,是投资者常常犯下的毛病,也是市场流动性过剩的根源之一,从某种角度来说,盲目性过剩加剧了流动性过剩。研判过度,就是在买进之后便想卖出,卖出之后又想买进,像“墙头草”一样左右摇摆的情绪会令人无所适从。通常,缺乏自信、完美主义、以及过度的谨小慎微,都会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画蛇添足”的“盲目有为”带来的不是资金的增值,而是信心与灰心PK后所产生的“围城效应”,因怀疑和不够坚定所导致的盲目交易,不仅不会使得资金增值,反而会大大增加交易的成本,最终在盲目交易的同时迷失了投资的最终目的是资金增值,而不是买进和卖出的游戏(在“科学获利观”保障下的交易执行不在此列)。
第三种情况,是习惯性交易导致贪图“享受”交易的乐趣。
和第二种情况类似,新股民在开户后如果不进行交易往往就会像刚拿到驾照的新驾驶员没有车开一样的难受。当交易的发生不是以客观的分析为依据,而是变成了因为坏习惯而做出的“条件反射”,那么交易本身也就偏离了最终的目的。如果不交易比不抽烟还要难受,那么显示行情的电脑便成了“电子宠物”与“网络游戏”,看行情也就变成了“看电影”、“看连续剧”,过度沉迷于市场的波动之中会令人变成“交易神经质”或“交易官能症”。沉迷的同时也就迷失了投资的目的,这和第二种情况是类似的,当缺乏自信变成了一种习惯,第二种情况也就“进化”成了第三种情况(这里主要指盲目的交易,“无为而为”的交易执行不在此列)。
通常,人们往往很难改掉因人性弱点所导致的盲目性,许多投资者总是分不清“思有为”、“行有为”与“得有为”三者之间的关系,总是错误的将它们直接建立起因果逻辑关系。事实上,现实中并不总是存在着“思有为——行有为——得有为”这样的理想路径,很多时候往往体现为“思有为——行无为——得有为”,格言中所谓的“心凶命穷”、“吃亏就是便宜”、“Less is more”其实也都说明了相同的道理。实际上,在交易执行的过程中,如果投资者能够真正做到“买进时不急”、“卖出时不贪”、“止赢(止损)时不拖”、“赢利时不骄”、“亏损时不馁”、“等待时不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去“涨时看涨、跌时看跌”,而是用一颗“平常心、平静心”来对待所有的局势变化,那么股市中也就没有什么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老子之所谓“无为而治”,其实质是“舍得且知足”、“笃定并从容”、“谦让而达观”、“稳健与大气”的行事态度,它是“大巧无术、大道至简、大智若愚”的达观主义,也是“事半功倍”、“四两拨千斤”的柔性行事策略。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无为”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它是“积极无为”而不是“消极无为”,更准确的说,“无为而治”的实质其实就是“无为而为”,它不是“不劳而获”或者“守株待兔”,“为”还是要“为”的,只是强调了要“无为地为”,正所谓“为无为而无不为”。
三、牙齿与舌头、刚强与柔弱
我们说在交易中要“无为而为”,其实不是指一味追求长线投资,“无为而为”不等于“不劳而获”、“守株待兔”或“麻木不仁”,价值投资也不完全等同于盲目的长线投资,而是指要在进取中具有退守心,要时刻保持“居善地、心善渊”的安全意识与风险意识,保持对于市场的敬畏之心。无为而为地执行交易比主观臆断地预测市场要现实得多,无为而为的实质就是在恪守“柔弱之道”的基础上将简单的事情重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