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真正伟大的公司必须有一道“护城河”来保护投资获得很好的回报。但资本主义的“动力学”使得任何能赚取高额回报的生意“城堡”,都会受到竞争者重复不断的攻击。因此,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比如成为低成本提供者,像政府雇员保险公司或好事多超市……才是企业获得持续成功的根本。
——沃伦·巴菲特巴菲特认为,当金融危机来临、股市低迷时,现金在手想买啥股票就能买啥。这个道理虽然简单,可是只有真正懂得压缩成本、节省开支的企业,才能通过挤出利润的方式拥有现金。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2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该公司特别强调成本意识。他举例说:有一位寡妇准备在报纸上刊登丈夫的死讯,报社告诉她每刊登1个字的费用是美元,于是她提出刊登“Fred死了”这几个字就行了。但是报社说,每则启事至少要7个字才行,于是这位寡妇说,那就改成“Fred死了,售高球证”吧。
巴菲特幽默地说,这位寡妇就是他们强调成本意识的“模范”。当得知刊登死讯的讣文是按照每个字计算时,她只愿意刊登3个字;当得知最少也要7个字时,她又增加了4个字,不过这时候她表达了要出售丈夫生前使用的高尔夫球证的意愿,这样既没有增加费用,而且还可能会带来高尔夫球证的变价收入,真是精明极了。
毫无疑问,巴菲特在这里只是编了一个小故事,可是类似于这样的情况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是很常见的。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7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一家真正伟大的公司必须有一道“护城河”来保护投资获得很好的回报。不过,任何能够赚取高额利润的生意“城堡”,都会受到竞争者的复制和攻击,只有像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好事多超市,或者可口可乐公司、吉列公司、美国运通公司这样不断降低成本,企业才能获得持续成功。
说得更简单一些就是,巴菲特认为在增收节支方面,“增收”不容易,“节支”更具有竞争力。最常见的是,同样的商品如果你的价格比别人高出一点点都可能丧失竞争力,可是如果你的产品成本能够降低那么一点点,那获得的可全都是“利润”和“现金”。
巴菲特说,伯克希尔公司要寻找的投资对象,是那些在稳定行业中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公司。如果它的成长速度迅速,当然更好;如果没有成长,那样的生意也非常值得。对于伯克希尔公司来说,只要简单地把这些购并活动中所获得的可观收益(现金)去购并其他类似企业就行了。
巴菲特特别强调:没有谁规定钱是从哪里挣来的就必须花在那里,实际上这样的想法非常错误。在他看来,真正伟大的生意不但能从有形资产中获得巨大回报,而且在以后任何持续期内,都可以不用拿出收益中的很大一部分进行再投资,就能维持很高的投资回报率。
他举例说:如果在你们当地有一家合伙性质的医院,该医院的脑外科医生是当地最好的,那么尽管该医院的经营状况非常好,而且成长非常迅速,但这家医院的将来会十分危险。为什么呢?巴菲特说,因为只要这名外科医生一跳槽,这家合伙医院的“壁垒”就一起消失了。
他说,这种情况就曾经出现在美国最好的医院之一梅奥诊所(Mayo Clinic),或许你叫不出这家诊所首席执行官的名字,但你也许会知道这样的“壁垒”究竟能持续多久。相反,如果该医院的运营成本比其他同行低,那么它的破产倒闭就会比同行更晚。
从伯克希尔公司的运营过程看,巴菲特把上述原理运用得炉火纯青。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多年来伯克希尔公司总部的费用比率只相当于同行的1%。
巴菲特为什么要这样抠呢?因为在他看来,任何企业的销售收入创造的不都是利润,而费用成本所侵占的一定是利润,而且是纯利润,所以他在投资股票时总是会认真考察投资对象的费用水平是否足够低。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6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公司总部的费用总额占公司纳税后净资产的比率不到2个基点(1个基点是万分之一)。他在1998年公司股东大会上说,公司的税后运营成本相当于资本金的个基点,而许多同行的标准是125个基点。也就是说,伯克希尔公司的运营成本只相当于同行的1/250。
在伯克希尔公司2000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巴菲特不无自豪地说,公司总部虽然只有10多个人,可是当年却创造了许多奇迹:
处理了与8家企业收购有关的全部细节,并实施了广泛监督;
编制了大量的纳税申报表,厚度高达4896页;
顺利举办了当年的股东年会,参与人数多达万人;
完成了400亿美元销售收入、30多万名股东这样一家大企业所需要做的一切日常工作,把资料准确送达股东指定的3660家慈善机构。
把管理费用压缩到最低程度,是巴菲特始终坚持的一条原则。巴菲特非常清楚,公司成本费用越低、投资获利就越多,他个人从中获利就越多。正如他在1963年写给父母的信中所说的那样,金钱的增长带给了他很多快乐。【巴菲特股市抄底秘诀】巴菲特从费用成本压缩中挤出利润的做法,与其他败家子企业家截然相反。压缩费用扩大了盈利空间,这种盈利又以现金方式被巴菲特投资到其他项目中去,继续为伯克希尔公司创造盈利。巴菲特这一投资获利秘诀,也可以作为散户投资者选择上市企业的标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