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选移动平均线的计算期间
移动平均的计算期间不同,所反映的价格走势也各自不同,交易者应该根据自己的风格与偏好,挑选适当的计算期间。 计算期间越短,移动平均越能够及时反映当时的市况 ,但缺点是信号反复的频率也较高。反之,计算期间较长的移动平均,信号可能缺乏及时性。换言之,既定价格走势已经发生一段时间之后,移动平均才会显现信号。较长期移动平均的信号虽然缺乏及时性,但信号反复的可能性较小。 一般来说,移动平均的计算期间越长,越能正确反映根本趋势。
对于不同股票、不同商品或不同时间周期,绩效最佳的移动平均长度可能都各自不同。虽说如此, 我还是采用相同的一套移动平均来交易每个市场。我认为,如果某套交易策略确实有效,就应该普遍适用,不应该就每个市场分别选取最佳参数。就我个人来说,盘中走势图采用 10 天与 35 天均线,日线图则增添 200 天均线 。这套均线很适用于我,但未必适用于其他人。超短线交易者可能要采用更短的计算期间,例如 3 天、 5 天或 10 天。移动平均的长度越短,产生信号的频率越高,部位的平均获利或亏损越小,佣金费用越高。 我认为最好采用稍长的均线,交易频率不要太高。均线长度稍长些,信号比较不容易反复,因为这类均线反映的趋势比较稳定 。
图 6-6 显示 10 天、 35 天与 200 天均线,分别代表不同时间周期的趋势。 200 天均线几乎像是趋势线,反映行情的主要趋势,每当价格由下往上接近 200 天均线,后者就代表一般压力。 200 天均线通常用来决定市场的趋势方向。每当价格突破 200 天均线,就代表市场趋势可能发生变化。我利用 200 天均线追踪长期趋势方向。 10 天与 35 天均线都反映短期波动转为剧烈, 10 天均线能够更及时反映当前的市况,但只要行情波动转为剧烈, 10 天均线信号发生反复的频率也很高。 35 天均线比较平滑,更能反映中期趋势。读者应该多加尝试,小心挑选一组适用的均线长度。
多重移动平均线
虽然某些人只采用 1 条移动平均,然后以价格向上或向下穿越均线作为信号,但多数交易者都会同时采用 2 条或 3 条均线。多重移动平均系统,通常都采用不同期间移动平均之间的穿越作为进、出场信号。采用 2 条或以上的移动平均,不但可以通过移动平均之间的穿越作为信号,还可以用来确认信号的有效性,因为价格如果处于 2 条均线 ---- 相较于 1 条 ---- 之上,力量显然较强。如果趋势很强劲,价格将停留在 2 条趋势线所夹带状区间之外,如同图 6-6 的 D 点与 E 点。这段期间内,价格跌势很猛,位于 10 天与 35 天均线之下,一旦价格回到移动平均所夹带状区间内( E 点),交易者必须留意均线朝另一方向穿越。
如果采用 2 条均线(例如: 10 天与 35 天均线),每当较短期均线穿越较长期均线,就可以视为信号,例如图 6-6 标明的向上与向下箭头。图 6-6 显示 3 条移动平均,当 ro 天均线向下穿越 35 天均线,可以先建立些许部位 ( A 点);接着,当 10 天均线穿越 200 天均线( B 点),再进行加码;最后,当 35 天均线穿越 200 天均线( C 点),做最后加码。如此能通过由分批方式建立趋势跟踪部位。空头部位建立之后,如果出现买进信号(标示向上箭头),可以考虑 分批了结,也可以一次出场。我不建议反空为多,因为长期趋势仍然朝下。如果向上箭头采用分批了结的方式,你可以继续停留在场内,参与整个空头走势,而且有能了结部分的获利。如果你决定完全出场,仍然能在下一个卖出信号重新进场建立空头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