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技术动因
如果认为现实动因是金融工程形成和发展的“需求”因素,理论动因是金融工程形成和发展的“供给”因素,则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金融工程形成和发展的催化剂。计算机、卫星、光纤通讯技术在金融业的普遍使用,将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信息传递、交易清算非常迅捷,各国的金融市场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投资者可在伦敦买进某种金融产品,也可在新加坡对冲其头寸。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交易成本的不断降低。70年代初,1万股股票的大额交易,市价100美元的每股股票的交易成本为1美元,而90年代已下降到0.02美元。如果某市场一种金融工具与另一市场相关金融工具的价差在0.25美元,在70年代无利可图,而在90年代,则可使金融工程师大有作为。
六、金融工程运作机理分析
(一)风险转移和再分配
市场活动总是和风险相伴,而人们对风险的态度是不同的,大多数人是风险厌恶者,希望回避和转移风险,有的是风险中立者,对风险采取无所谓态度,少数人是风险偏好者,为获取高收益不惜冒高风险的代价。金融工程正是利用这一点,将部分客户承担的风险“卖”给另一部分客户,或者将某一客户承担的风险部分“卖”出去,其余保留。这里可将风险理解为一种负商品,卖出风险者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这样,风险的分配都限于各方可接受的程度,社会总效用得到提高。远期协议、期货、期权等已成为管理风险的有效武器。
(二)缓解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指某些市场参与者拥有另一些市场参与者不拥有的信息,如公司经理阶层较之债权人掌握更多公司信息。在信息不对称时,享有更多信息的一方将通过信息优势牺牲掌握信息处于劣势一方的利益。金融工程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解决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其基本的方式是设计一个机制,以作“信号显示(Signalling)”,在不违反保密原则的基础上让外部投资者据以了解内部人所掌握的信息涵义。如可售股票的设计,规定如果在未来某一时点发行者的普通股价低于某项设定值时,持有者可按预先设定价格将可售回股票卖给发行者,此预设价格向投资者“显示”了发行者对公司未来价值的看法。
(三)金融比较利益差异
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利益学说,奠定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其实,在金融市场上,也存在金融运作的相对成本差异,通过各方的比较利益交易,可使市场参与各方都降低运作成本,达到“双赢”效果,这是金融工程运作的重要思路。最著名的例子当属IBM公司和世界银行于1981年8月所作的第一笔巨换交易,当时IBM需要美元,但发行债券筹集的资金是德国马克和瑞士法郎,世界银行能低成本地筹集美元,但其需要的是德国马克和瑞士法郎,双方便签订协议,互换所借到的外币头寸,既满足了各自的需求,又降低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