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节 巴比伦宏伟而坚固的城墙
昔日的巴比伦是如此的富有和昌盛,以至于今天的人们禁不住会发出一个自然而然的提问:在那样一个各个民族、城邦、部落纷争不断,烽烟四起,战事连年的时 代,巴比伦人是如何守卫和保护自己的财富、繁荣和盛世的呢?他们又是通过什么方法做到这一点的呢?当人们为这个问题寻求答案时,巴比伦最著名的一项奇观 ———巴比伦的城墙就会当仁不让地进入人们的眼帘。
相传巴比伦帝国的创始者,苏美尔人的女王瑟蜜拉米丝(Semiramis),就是在巴比伦历史早期建造第一道城墙的人。但是现代的考古学家一直未能挖掘到 任何有关巴比伦原始城墙的蛛丝马迹,也没有人知道这些城墙究竟有多高多长。根据早期的记录,这些由泥砖造就的城墙,估计约50-60英尺高,城墙外还有一 条很深的护城河。
晚期建造的城墙比早期更为著名,它是在公元前600年,由当时的纳波帕拉撒王(Nabopolassar)建造的。重建城墙的工程规划极其浩大,纳波帕拉 撒王生前并未来得及亲睹这项改建工程完工,后来由他的儿子尼布甲尼撒王继续未完的工程,最终大功告成。尼布甲尼撒开创了新巴比伦王国。
凭借可靠的历史记载,我们可以为改建后的巴比伦城墙勾画出相当清晰的轮廓。它大约有160英尺高,相当于现代15层办公楼的高度,而其总长度约为9-11 英里,其宽度厚到墙顶上可以同时供六驾马车并排奔跑,可以让一辆四匹马拉的战车转身调头。城墙的两端起于幼发拉底河畔,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座城楼,河对岸 是巴比伦的新城区,一座大桥横跨幼发拉底河,使新城区跟主城连在一起。所以,这座城墙不仅是巴比伦人用来抵御敌人的主要屏障,而且也是一道保护巴比伦城不 受河水泛滥之害的可靠堤防。此外巴比伦城还有100座铜制的坚固城门,因此希腊大诗人荷马(Homer)又把巴比伦城称为“百门之都”。
这样壮观的建筑结构如今却荡然无存,仅可见部分残破的墙垣基座和护城河遗迹。除了风蚀雨浸和战乱的摧毁以外,阿拉伯人挖走城墙的砖块去做别的用途,也是城墙消失的主要原因。
巴比伦城墙下,尽是昔日征战者相继践踏而过的足迹,每一个试图征服巴比伦的民族,几乎都是当时战无不克的强者。许多其他帝国的君王都曾率重兵包围过巴比 伦,但是总被巴比伦军队击退,阻挡在坚固的城墙之外。当时侵略巴比伦的敌军不在少数,历史学家曾估计,一次大规模作战也许要动用10000名骑兵、 25000辆战车和1200团的步兵。要应付这样的战争,通常需要花费两三年的时间预备作战物资、囤积粮食并设计行进的路线。
巴比伦一直到公元前540年左右,才最终被敌军攻陷。即使那时,巴比伦的城墙也未受到损伤。有关巴比伦沦亡的故事非常离奇。当时试图征服巴比伦的波斯王塞 鲁士(Cyrus)大帝,重兵攻打巴比伦城,想拿下这座难以攻陷的城池。巴比伦国王纳波尼杜斯(Nabonidus)的幕僚大臣劝他,亲自出面迎战塞鲁 士,而不必等到塞鲁士围城。结果纳波尼杜斯王战败后落荒而逃,塞鲁士因此毫不费力就进入了敞开的巴比伦城门,并搜尽了城里所有财宝。
由此我们不难想见,巴比伦坚不可摧的城墙本身铸就了它最有力的一道防护,即便到了最终的危急关头,如果纳波尼杜斯王能够坚守住这道城墙,那么历史也许就会被重新书写。
这绝不是一种毫无根据的猜测或臆想,因为从下面一段泥板文字中,我们便不难窥斑见豹。
(文章来源: www.dzb.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