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达目的不罢休——卡耐基克里蒙·史东是美国“联合保险公司”的董事长,美国
最大的商业巨子之一。被称为“保险业怪才”。
史东幼年丧父,靠母亲替人缝衣服维持生活,为补贴家用,他很小就出去贩卖报纸
了。有一次他走进一家饭馆叫卖报纸,被赶了出来。他乘餐馆老板不备,又溜了进去卖
报。气恼的餐馆老板一脚把他踢了出去,可是史东只是揉了揉屁股,手里拿着更多的报
纸,又一次溜进餐馆。那些客人见到他这种勇气,终于劝主人不要再撵他,并纷纷买他
的报纸看。史东的屁股被踢痛了,但他的口袋里却装满了钱。
勇敢地面对困难,不达目地绝不罢休——史东就是这样的孩子,后来也仍是那种人。
史东还在上中学的时候,就开始试着去推销保险了。他来到一栋大楼前,当年贩卖
报纸时的情况又出现在他眼前,他一边发抖,一边安慰自己“如果你做了,没有损失,
而可能有大的收获,那就下手去做。”还有“马上就做!”
他走进大楼,如果他被踢出来,他准备象当年卖报纸被踢出餐馆一样,再试着进去。
他没有被赐出来。每一间办公室,他都去了。他的脑海里一直想着:“马上就做!”每
一次走出一间办公室,而没有收获的话,他就担心到下一个办公室会碰到钉子。不过,
他毫不迟疑地强迫自己走进下一个办公室。他找到一项秘诀,就是立刻冲进下一个办公
室,就没有时间感到害怕而放弃。
那天,有两个人跟他买了保险。就推销数量来说,他是失败的,但在了解他自己和
推销术方面,他有了极大的收获。
第二天,他卖出了四份保险。第三天,六份。他的事业开始了。
二十岁的时候,史东自己设立了只有他一个人的保险经纪社,开业的第一天,他就
在繁华的大街上销出了五十四份保险。有一天,他有个令人几乎不敢相信的纪录,一百
二十二件。以一天八小时计算,每四分钟就成交一件。
1938年底,克里蒙·史东成了一名拥资过百万的富翁。
他说成功的秘诀是由于一项叫做“肯定人生观”的东西。他还说:如果你以坚定的、
乐观的态度面对艰苦,你反而能从其中找到好处。
事业取得成功的过程,实质就是不断战胜失败的过程。因为任何一项大小事业要取
得相当的成就,都会遇到困难,难免要犯错误,遭受挫折和失败。例如,在工作上想搞
改革,越革新矛盾越突出;学识上想有所创新,越深入难度越大;技术想有所突破,越
攀登险阻越多。著名科学家法拉第说:“世人何尝知道:在那些通过科学研究工作者头
脑里的思想和理论当中,有多少被他自己严格的批判、非难的考察,而默默地隐蔽地扼
杀了。就是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他们得以实现的建议、希望、愿望以及初步的结论,也
达不到十分之一。”这就是说,世界上一些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他们成功与失败的比
率是1∶10。至于一般人与这个比率比当然要低得多。因此,在迈向成功的道路上,能
不能经受住错误和失败的严峻考验,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由于出现错误,遭受挫折和失败,有人就徘徊不前,半途而废;有人就唉声叹气,
激流而退;有人则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然而,错误和失败并不因为人们的不快、悲叹、
惊慌和恐惧而不再光临。相反,怕犯错误,怕遭失败,却往往会犯更大的错误,遭更多
的失败。所以,对待错误和失败应该有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
人们在实践中为什么会犯错误,遭失败,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
科学认识论要求我们坚持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但是,应该指出,这种统一是具体的历史
的统一,而不是抽象的僵死的统一,只能是在一定时间、空间和条件下的统一,特别是
在较大的范围内和比较复杂的问题上,这种统一往往要经历迂回曲折、多次反复才能完
成,要经历一个由不统一到统一,由低水平的统一到高水平的统一的过程。这是因为从
客体方面来说,客体的复杂性决定了这种统一的近似性,客体发展的无限性和过程性决
定了这种统一的暂时性;从主体方面来说,主体认识和实践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这种统
一的相对性。离开了或者不能保持主体与客体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要犯错误,遭致
失败。
人们在实践中遭到失败,除了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外,还有诸多主观原因,主要
是:
决心不大,信心不强。有没有决心和信心,这是事情能否成功的前提条件。古人云:
“疑事无功,疑行无名。”“畏首畏尾,身其余几。”缺乏决心和信心的人,往往忧柔
寡断,常常错失良机,这正如俗话所说“太刚则折,太软则废,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一个人如果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没
有自信,那么,他就会连一点小困难也克服不了。俄国大诗人普希金说道:
“大石拦路,勇者视为进步的阶梯,弱者视为前进的障碍。”只要相信自己的力量,
树立必胜的信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是一定会获得成功的。企业经营者,又何尝不是
如此呢?
急躁轻率,盲目蛮干。有些人不研究事物发展的必经过程和阶段,不了解其发展规
律,抱着急于求成的心情轻率地盲目地蛮干,结果遭到了失败。俗话说:“欲速则不达,
想快反而慢。”要想在工作中取得成功,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发展进程,
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并要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只有那些勤于思考,善于安排的有
心人,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在工作进行的过程中,需要有一种百折不挠坚持到底的坚强
意志,不能被困难所吓倒。闻名于世的大作曲家贝多芬说:“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
不利与己的遭遇里百折不挠。”从事任何一项事情,先要决定志向,志向决定以后,就
要全力以赴毫不犹豫地去实行。
骄傲自大。自卑,不会有出息;自大,非坏事不可。人贵有自知之明,盲目自大自
负,对己有害无益,对人对事有损无补。在我国古代,最崇尚谦虚,力戒骄傲。《尚书
·大禹谟》中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一个人之所以犯错误,往往不是因
为他什么都不懂,而是因为他自以为什么都懂。自满、自高自大和轻信是人生的三大暗
礁。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这是历史的经验教训。
犯错误,遭受挫折和失败,这是坏事。错误和失败造成的困惑是痛苦的。但是,在
迈向成功的道路上,错误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它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错误和失败是迈向成功的阶梯。任何成功都包含着失败,每一次失败是通向
成功不可跨越的台阶。我国老一辈杰出科学家钱学森指出:“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
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做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峰。”老科学家严
济慈认为,失败,是达到成功的大路,因为每一次发觉虚假的东西后,便使我们诚恳地
去寻找真实的,指出一些错误方式以后便会小心避免再犯。有志气有作为的人,并不是
因他们掌握了什么走向成功的秘诀,而恰恰在于他们在失败面前不唉声叹气、不悲观失
望。大发明家爱迪生经过6000余次的失败,最终才发明了电灯,给世界人民带来了黑夜
中的光明。他在总结这段活动时说:“我对电灯问题,钻研最久,试验最苦,但是从未
灰心,更不信它试验不成!失败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著名药物学家欧立希发明一
种名叫砷矾纳明的新药,这种药能够治疗梅毒病和昏睡病。他在试制过程中,遭受过
605次失败,这使他痛苦万分,但他并未就此止步,而是继续坚持试验,终于在606次实
验中取得了成功。因此,欧立希把这种新药命名为“606”。一盏电灯要试验6000多次,
一种新药要试验606次,这中间经历了多少艰辛!然而,最后的成功正是孕育在千百次
的失败之中。其实,成功与失败并没有绝对不可跨越的界限,成功是失败的尽头,失败
是成功的黎明。失败的次数愈多,成功的机会亦愈近。成功往往是最后一分钟来访的客
人。成功与失败的差距只在完全做对一件事情和几乎做对一件事情。
其次,错误和失败是对人的意志的严峻考验。不明智的人,在成功面前就会骄傲自
满;清醒的人,在失败面前更能锻炼自己的意志。我们在逆境中的表现是对我们是否成
熟和气质优劣的最好的检验。真理在燧石的敲打下闪闪发光,失败就是锤炼人意志的燧
石。那些献身于人类伟大事业的创造者,在接连不断的挫伤和失败面前,不但没有被压
倒,反而变得更加坚强,表现出了坚定不移向着既定目标前进的英勇气概。
一次欢乐的体会不可能永恒存在,它是有始有终的,那么当欢乐的体验消失后,多
少总会有不快的事情出现,甚至是一些大的痛苦出现。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欢乐之后
出现意外,也是基本的生活规律。当然,也有极少数的人,会福星高照,连着走运,令
人羡慕不已。不过这是极其罕见的,它往往只存在于人们的幻想里,或者是文学作品之
中。即便是现实生活中有一个半个,那么这种好事也不能伴随其终生。或大或小的痛苦,
总会出现在他的生活中。烦恼、苦闷、不顺心的事,迟早会出现,这是由生活的本性所
规定的,也是生活本性的表现。
从上述的角度讲,在人的一生中,痛苦与快乐是交替出现的,这二者有其一必有其
二,相互转化,相互衬托,相互补充心理上的空白。痛苦与欢乐构成人生的节奏。贝多
芬在给别人的信中曾这样说:“我们这些具有无限精神的人,就是为了痛苦与欢乐而生
的。几乎可以这样说:最优秀的人物通过痛苦才能得到欢乐。”所以,尽管人们极力追
求幸福,追求快乐,同时人们极力躲避痛苦,但是人生有痛苦则是无论如何也躲避不了
的事。人们能够做到的,只是如何缩短痛苦,减少、避免那些由于自身的原因所造成的
痛苦。而在遇到痛苦之后,则力求化解痛苦,争取幸福。
从情感上讲,痛苦是人人所厌恶的。肉体上的痛苦,或者使人疼痛难忍,或者给人
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有一些肉体上的痛苦,还会给人带来心灵上的创伤。灵魂中的痛
苦,较之肉体上的痛苦,对于人来说,是更加难以忍受的。它或者是自我的谴责,无尽
的悔恨,痛不欲生;或者是感到人生的艰难,怀疑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或者是处于一种
难堪的境地,进退不能,左右不得;或者是受到外在的压力,使人感到自己没有任何前
途;或者是心中不平,使人倍感不公。诸如此类的痛苦,是任何人都极力想要避免的。
然而从理性上来看,痛苦不完全是人生的仇敌,不能把它视为绝对的恶事。应当看
到,那些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痛苦,是有双重品格的,它既是人生中难以完全避免的,
也是人在争取幸福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动力。因为推动人们奋斗的力量,不仅仅
是对幸福的渴望,同时还有痛苦对人的刺激。人们厌恶痛苦,就会为摆脱痛苦而奋斗。
从历史上看,只有那些处于重重压迫之下,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的阶级、人群,才会起
来闹革命,为争取起码的人生权力而斗争;
对于一个人来说,摆脱痛苦的欲望比获得幸福的欲望会更强烈。
幸福对于处于痛苦之中的人来说,常常是一种奢望,人们往往是以摆脱痛苦为第一
步。由于事物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痛苦的摆脱,在一定的意义上讲,就是进入了幸福的
境界。在中国的现实生活中,许多生活在边远山区、经济落后的农村的孩子,其刻苦学
习的精神,远比一些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富裕家庭中的孩子要强。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
看到农村的环境、生活条件,比起大城市来说,要艰苦得多。他们强烈的要求变换自己
的生活条件与生存环境。而在目前来说,实现这一目的的最可靠、最直接的办法,就是
好好学习,争取考上大学。大城市的孩子,在其学习的动力中,没有变换生存环境这个
动力,如果他再没有更加崇高的理想,那么其学习的劲头,当然就无法跟那些农村的、
穷困山区的学生相比了。
这种现象表明,痛苦、艰难,其本身虽然不是构成幸福的条件,但是,它是促使人
们奋发努力的一种力量来源。这就是中国古代所讲的“穷则变”。毛泽东所说的“穷则
思变”也是这样种思想的发挥。古代的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就
是艰难困苦,不堪忍受;“安乐”就是安逸舒适,快乐惬意。“生于忧患”,就是困苦
磨炼了人的意志,催人奋发向上,使人生命力顽强,朝气蓬勃。“死于安乐”,就是说
安逸舒适的生活,会消磨人的志向,使人贪图享乐,惧怕艰苦,不思进取,从而使人失
去了生存能力与旺盛的生命活力。自古以来,有多少花花公子就是由于贪图安逸,坐吃
山空,最后贫困潦倒,以至于死无葬身之地。而那些穷苦人家的孩子,自小就在与艰难
困苦的斗争中生活,患难给了他们以坚强的意志,困苦使他们变得勤劳聪明,他们的物
质生活是贫乏的,然而其内心是充实的。他们也许成就不了什么大事业,但他们是堂堂
正正的人,至少他们不会祸害百姓。
德国的哲学家包尔森说:“幸福、成功、走运,对品性是一种危险,最后,对幸福
本身也是一种危险。”他引用《浮士德》中的话说:“享受使人退化”。在他看来,
“逆境、失败和受苦使人得到训导、加强和净化,不幸锻炼了意志,能忍受困苦的意志
在压力下变得坚韧和强健起来。它也给了我们以忍受不可避免的痛苦的耐心,训练了我
们考验和测试自己各种力量的能力,使我们节制我们的要求,……”。
包尔森讲的这一番道理与孟子讲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包
尔森讲的更加具体,更加重视艰难痛苦对人的心灵的训导、纯洁作用。我们说,痛苦对
于一个人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情。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痛苦可以使人头脑清晰,使
人正确认识自己,使人总结经验教训;
痛苦可以使人认识到在平常状态下,尤其是在处于幸福状态下无法认识到的问题。
在这个意义上讲,痛苦恰恰是一剂治疗灵魂疾病的良药,它可以使人清醒地思考人生的
苦乐,认识人生的价值、意义,认清社会上的各种在平时认识不到的问题。
幸福是人企盼的,但幸福也有两重性。在中国人的俗话中,有这么一句话:“没有
吃不了的苦,却有享不了的福”。其意思是说:人们忍受苦难的能力,是非常大的。不
论有多么大的困苦,都可以千方百计去克服。但是优裕的生活条件、事业上的顺利、追
求的满足,对于某些人却是受用不了的。一些人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不会做出什么不
好的事,而在优裕的条件下、或是在顺利之中、满足之中,却出了一些不应当发生的事。
顺利、追求的满足,会使人自高自大,傲慢,胆大妄为,对别人不尊敬,为人变得尖刻,
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灵魂中的这类疾病,是很难治愈的。如果在这种时刻,经历到人
生的磨难,那么痛苦也许能使他清醒一些。如果能因此认真反省,改过迁善,则可以使
其以后免除此一类的挫折,走上幸福的坦途。
人生之路并不是坦途一条,获得幸福之路也不是通畅无碍的。人生有顺逆境之分,
幸福的取得也有难易之分。但不管在怎样的条件下,人们都不应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在
顺境中,人们以舒畅的心情谋求幸福,在逆境中,人们依然应当坚韧不拔,矢志不渝地
追求幸福。幸福既可以在顺境中顺利地实现,也可以在逆境中艰难地获得。
一般来说,人们都希望一生顺利,平安地获得幸福。但现实往往并不尽如人意。人
的一生中,既会有得心应手的顺境,又会有困难重重的逆境。我们争取处在顺境中,但
也不应该害怕逆境带来的磨难,而应该公证地看待顺逆境。顺境固然有利于事业的成功,
逆境却能磨砺人的意志,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顽强进取。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地袭
击;饱受风浪考验的海鸥却能够搏击海空。处在顺境中的人也许会虚度一生,处在逆境
中的人却能够顽强奋进,取得辉煌的成就,获得更大的幸福。
相对而言,处于顺境中是幸运的,陷于逆境中是不幸的,是一种厄运。但幸运的好
处是应当希望的,而厄运的好处是应当惊奇叹赏的。许多奇迹都是在厄运中出现的。用
平凡的话来说幸运所生的德性是节制,厄运所生的德性是坚忍。在理论上来讲,后者是
一种更伟大的德性。幸福是《旧约》中的福祉;厄运是《新约》中的福祉;而厄运所带
来的福祉更大。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厄运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望。
在逆境中有安慰与希望,人们只要抓住这种希望,并把它当作动力,就能够在逆境
中崛起。在逆境中善于自处,锻炼自己的意志,就能够在逆境中奋起,越王勾践在国破
家亡之后,卧薪尝胆,用艰苦的生活来磨练自己的意志,结果十年后一举灭吴。当然,
逆境确实容易使人消沉,丧失斗志,自认倒霉,结果跌倒后再也无法站起来,顺境有利
于人们在良好的环境和心态下自由地正常发挥自己的才能,但也可能仅仅是正常而已,
也许有时连正常都达不到,因为顺境容易消磨人的斗志,使人养成懒惰的习惯,从而平
平常常,无法杰出。因此对顺境和逆境的辩证看法应当是,顺境会使人们获得幸福,但
也容易使人在得到暂时的幸福后不再有所追求;逆境会影响人们正常地实现幸福,但如
果保持坚强的意志,奋力拼搏,顽强奋进,也许能够使自己的能力得到超常发挥,获得
更令人陶醉、令人神往的幸福。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
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
韩非囚素,《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即
使司马迁本人,也是由于遭受“李陵之祸”,身陷逆境,但他并没有消沉,才写下了千
古杰作《史记》。我们可以想象,他从逆境、困厄中奋起,终于写出了不朽名著——
《史记》。
既然顺境有利于人们正常发挥自己的才能,那么,人们应该珍视顺境,在顺境中奋
勇前进。“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人们处在顺境中可以借风使力,更有
效地为社会作贡献,在实现社会整体幸福的过程中实现个人幸福。
人们常说,温室里培育不出参天大树,顺水中锻炼不出杰出的舵手。因此,在顺境
中,人们依然必须有坚强的斗志、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因为一个人的目标越高,
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否则就很难有所发展,因为,在顺境中人们
经受锻炼的机会相对减少,甚至缺少必须正确审视自己及周围环境的机会,以便总能保
持良好的心态,使顺境能够持续、永久。
人处于顺境中,并不意味着不须努力就能成就一切。在顺境中相对来说人们会较少
遇到障碍,较容易取得成功,但千万不能因此便否认潜藏的逆境、暗礁,有时,顺境也
会因各种原因而中断。所以,在顺境中必须作好随时应付逆境的准备。只有保持清醒的
头脑,端正态度,有崇高的追求,才能使幸福更长久。
顺境为人们发挥才智和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这种条件本身只是为人们实现幸
福提供了可能性,至于能否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那就要看人们的努力和奋斗程度了。
因此,人们在顺境中更应该抓住机遇,奋勇前进,获得幸福,而决不能让顺境和机遇从
自己身边白白遛掉,浪费青春,浪费年华。
贝弗里奇说:“人们最好的工作往往是在处于逆境情况下做出的。思想上的压力,
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人们可以把逆境当成动力,激励自己
顽强地奋起,去争取幸福。
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都是在逆境中顽强工作并作出成就的。卓越人的一大优点就是,
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比如我国的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就是曹雪芹在身
处逆境的情况下写成的。他在亲自经历了“赫赫扬扬”达百年之久的官僚贵族家庭急剧
败落的变化之后,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盛衰轮替以及无可挽救的命运,深感自己生不
逢时,怀才不遇,决心写出一部前无古人的传世小说。但身陷逆境的曹雪芹遇到的是今
天我们难以想象的困难。在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唯一“正路”是读经书、考科举,写小
说被认为是“不肖”、“不才”的行径。当时又是清朝文字狱盛行的时期,在写作中稍
有不慎,就会触怒统治阶级,轻则充军流放,重则满门抄斩,甚至株连九族。那时候除
缺吃少穿等物质生活上的困苦之外,特别受不了的是精神上的折磨。上层统治者和文人
学士,又习惯于从小说中捕风捉影,猜度其中“影射”什么,揭了哪家阴私。而曹雪芹
写的恰恰是一部“怨世骂时”的书,遭到了族人的不满和统治者的猜忌。除了二三好友
支持他外,世人都认为他是“傻子”、“疯子”。统治者甚至用拆毁他的房屋,令他几
度搬迁来阻止他的写作活动。面临这样的逆境,曹雪芹没有消沉退却,而只从中吸取动
力,更加努力地进行写作。曹雪芹正是把逆境当成动力,才没有被饥饿吓倒,也没有因
缺钱买纸而停笔,更没有因穷困潦倒、备受欺凌而草率写作。他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到
《红楼梦》的写作上,逆境中“披阅二载,增删五次”,终于写出了令世人称颂不已的
《红楼梦》。
曹雪芹生前尽管没有得到更多的物质享受,但他却从《红楼梦》的创作中得到了无
限的满足和幸福。他死后,人们更是给予了他应有的荣誉。
被誉为“天空立法者”的德国杰出天文学家开普勒,同样是把逆境当成动力,发愤
努力,才取得了杰出成就的。开普勒是哥白尼日心学说的忠实信徒,他沉湎于天文学方
面的研究之中,并且写出一本题为《宇宙的奥秘》的书,但在那个宗教迷信盛行、科学
是卑女的年代,他遭到了天主教的辱骂、威吓和迫害,几乎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尽管
丹麦天文学家策谷·布拉赫去世了。这对处于逆境的开普勒来说,不论是在精神上或在
生活上都是沉重的打击。在贫困、饥饿、疾病缠绕折磨开普勒的同时,宗教裁判所也攻
击这个哥白尼的信徒,把他的著作视为“异端邪说”,列为禁书,予以销毁,甚至威胁
要处死这个异教徒。
身陷逆境的开普勒并没有因贫困、疾病、教会的迫害以及其他的不幸而倒下,他把
逆境当成一种动力,在科学事业的天地里勇敢地拼搏,终于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为后人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我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时代,虽然不会遇到曹雪芹、开普勒这样的巨大不
幸,但也会遭遇逆境。重要的是我们不能被逆境所困扰,而要勇敢地把逆境当作动力,
磨练自己的意志,并在逆境中开拓自己的未来,增加自己的见识和智慧,增强处理问题
的能力。这样,人们就不会在逆境中消沉,而会在逆境中奋进,并获取来之不易的成功。
我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在社
会主义事业中,要想不经过艰难曲折,不付出极大的努力,总是一帆风顺地得到成功,
这种想法,只是空想,。俄国19世纪的伟大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历史的道路不
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
横渡沼泽,有时越过丛林。历史的发展告诉人们,革命事业的胜利不可能一帆风顺,一
切顺利,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必须通过克服,战胜挫折来争取成功。同样,在人生
的征途中,在幸福之路的行程中,经营者在创业的道路上,也会遇到各种形式的困难和
挫折,必须战胜挫折,才能赢得胜利,获得幸福。
人们由于主观的原因和客观条件等因素,会在追求幸福的路途上遭遇各种挫折,也
就是说,造成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思维方法、知识结构、所受的教育等方
面的原因,又有客观环境条件方面的原因。我们对此必须有充分的认识。认真地分析和
对待它,并从而战胜它,这是获得幸福的重要保证。
德国著名化学家、铝和铍两种元素的发现者维勒虽然猜测了墨西哥生产的这种褐色
铅矿石中可能含有一种新元素,但他因漫不经心,没有循此钻研下去,所以造成了科学
发现中的挫折。而肖夫斯特姆在猜想的基础上做一个有心人,抓住问题不放,终于找到
了一种新元素,取得了科学发现的成功。肖夫斯特姆的老师推齐利阿斯曾经用以下生动
的语言,讲述了钒的发现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遥远的北方有一位美丽的女神,叫
凡娜吉斯。一天,有人来敲她的门,敲得很轻,声音里带点犹豫。这时女神正躺在安乐
椅上。她想:“让他再敲一会儿吧!”可是,不一会儿,敲门声消失了。女神感到很奇
怪:“这个客人到底是谁呀!这样有礼貌,这样犹豫不决。”她奔到窗口一看,只见敲
门的客人已经走了。女神说:
“啊,原来是维勒,他是这样漫不经心,让他空跑一趟吧!”过了不久,女神又听
到了敲门声。这个人敲得很热心,很坚决,耐心地敲了很长时间,一直敲到女神动了心,
开门迎接他。这位客人又是谁呢?他就是我的学生肖夫斯特姆。女神爱上了他,他们结
了婚,生一个儿子叫“凡那吉”——钒,这就是1831年瑞典化学家肖夫斯特姆发现的一
种新金属元素。
鉴真东渡日本的事例,更形象地说明了造成挫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公元743年,
鉴真第一次东渡,正准备从扬州扬帆出海时,不料被人诬告与海盗串通,东渡未能实现。
同年年底,鉴真和同船856人第二次东渡。刚一出海,就遇到了狂风恶浪,船只被击破,
船上水没人腰,这次东渡又告失败。鉴真修好船后,到了浙江沿海,又遇到狂风恶浪,
船只触礁沉没,人虽上岸,但水米皆无,他们忍饥挨饿好几天,才被搭救出来,第三次
东渡又遇挫折。第四次东渡因人阻拦,也未成功。遭受挫折最为惨重的是第五次东渡。
公元748年,鉴真一行345人又从扬州乘船东渡,船入深海不久,就遇上特大台风,船只
受风吹浪涌漂到浙江舟山群岛附近。停泊三个星期后,鉴真再度入海,不料又误入海流。
这时,风急浪高,水黑如墨,船只犹如一片竹叶,忽儿被抛上小山高的浪尖,忽儿陷入
几丈深的波谷。这样漂了七八天,船上的淡水用完了,每天只靠嚼点干粮充饥。在于渴
难忍时就喝点海水,这样苦熬了半个多月,最后飘到了海南岛最南端崖县,才侥幸上了
岸。他们跋涉千里,历尽千辛万苦才又回到了扬州。在路上几经磨难,63岁的鉴真身染
重病,以致双目失明。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鉴真东渡日本的决心丝毫未动,仍为
第六次的东渡作准备,后来终于获得了成功。
人为因素、自然条件都是造成挫折的原因。要想避免或减少挫折,必须在认真分析
原因的基础上,一方面选择和利用好的客观环境和条件避开不利的因素,另一方面,是
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作用,充实、提高和增强自己的自身素质,这样才能在将来的事
业中取得成功。
卡耐基告诫人们,挫折是在所难免的,重要的不是绝对避免挫折,而是要在挫折面
前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
挫折乃至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挫折失败而失望,放弃追求。这时必须采取
积极的态度,以应付遇到的意料之中或意想不到的挫折,但决不能因此而放弃对幸福的
追求。聪明的做法应当是,审视自己所受的挫折甚至失败,使挫折成为成功的阶梯。爱
迪生就曾说过,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不
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马锦学戏的故事,说明了人们在遭受挫折时不要怨天忧人,不要自甘沉沦,而要在
检查自己的基础上积极进取。在明朝末年,作为陪都的南京城十分繁华,仅曲班子就有
好几十个,其中有两个最有名气:一个是兴化班,一个是华林班。
有一天,徽州帮大商人举行盛大宴会,遍请南京全城的贵客文人,并让兴化班和华
林班唱对台戏助兴。兴化班在席东,华林班在席西,同时演出《鸣凤记》。开头,东、
西两班乐器铿锵,歌声悠扬,不分上下。当演到相国严嵩时马锦演得平平常常,没有什
么味道,而西台上扮演严嵩的人却演得出神入化,活灵活现,异常精明。于是,东席的
观众纷纷面向西台,为西台喝采,有许多的人干脆把座位移到西台面前去了。过了一会
儿,东台的兴化班还没有把这出戏唱完,便停锣息鼓,早早收场了。原来,马锦感到自
己演技平平,没有再演下去。
他离开兴化班出来了。从此只剩下华林班在南京独享盛名。其实,马锦并不是逃避。
他在遭受如此大的挫折以后,感到脸上无光,但对戏一点也没有灰心丧气,而是立志要
哪儿跌倒从哪儿爬起来。他积极进取,决心把这口气争回来。他听说当时的宰相顾秉谦
是和严嵩一样的人物,便跋涉千里,从南京跑到北京,托人介绍,给顾秉谦当上了仆人。
马锦每天侍候顾秉谦,仔细观察他的行动举止,琢磨他说话的语气声调,一有机会,就
暗暗地揣摩。就这样,他苦苦地下了三年功夫,把顾秉谦的风度举止,一言一行,一举
一动,全都琢磨熟了,以此为基础,他又演严嵩,结果演得非常成功,最后终于又与华
林班对演,战而胜之,让兴化班独占了鳌头。
人们不论在各种比赛中,还是在升学求职上,不论在事业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
都应该在挫折面前采取积极的态度,坚信“有志者事竟成”、“皇天不负有心人”。只
有奋力拼搏,战胜挫折,才能获得成功。
在实现幸福的过程中,人们会遇到各种挫折,只有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吸取值得
记取的教训,克服了困难,战胜挫折,才能获得成功。或许,由于多种复杂的原因,有
些人一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最终将一事无成。他的人生将成为一场悲剧,但是只要
尽到了自己的最大努力,他就会自豪地说,在事业中,我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我的生
命是有意义的。正如文天祥在屡次战败后所咏的那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
汉青。”这种悲壮的幸福感,是更加深刻动人的。
面对困难,担心失败,害怕出丑,是不是必要的谨慎呢?
不是。谨慎从事是指考虑周到,事先想到另一面,想到失败的可能,是为了想方设
法克服困难,避免因盲目从事、粗心大意而招致的失败。也就是说对于事情不利的一面,
从积极的角度去想,这是谨慎;对于困难和可能的失败,如果从消极的角度去想,就会
越想越担忧害怕,越倾向于逃避退却,这就不是必要的谨慎,而是一种害怕失败的心态。
这种害怕心理是由自卑感和虚荣心结合而成的一种不良意识。具有这种不良意识的人,
一方面觉得自己渺小不如别人;另一方面又生怕被别人误解和看不起,因而就会缩进自
设的误区,给自我世界上了锁。由此可见,谨慎从事与害怕失败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自信
还是自卑,就在于心态积极还是心态消极。
失败和错误本身是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有所进取、求变创新和参与竞争的过
程中的一个正常的组成部分。只要你进取,就必然会有失误;只要你还活着,就绝不是
彻底失败!失败有什么可怕呢?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在这个天平上,失败总是倾斜倒
向害怕失败的人。强者与弱者,如果是从实力上对照比较,那么弱者还有可能扬长避短,
巧用心计,战胜强者;如果是从心理态度上区别较量,就就是缺乏自信、害怕失败的弱
者必然失败,有时甚至会被某种假象和错觉所吓倒。
当遇到挑战和严峻形势的时候,人们大多习惯于小心谨慎,保全自己。这种谨慎一
旦失去自信心,就不是必要的谨慎,而是害怕失败的精神枷锁了。结果不是考虑怎样发
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怎样才能缩小自己的损失上,这就必然以失
败告终。美国传骑奇式人物、著名拳击教练达马托说得好:“英雄和懦夫都会有恐惧,
但英雄与懦夫对恐惧的心理反应却大相径庭。”这就是说,自信者终会战胜害怕失败的
心理,而自卑者越“谨慎”,就会越害怕,只会被恐惧心理击垮。
凡事谨慎从事是为了避免可以避免的失误和挫折,但不是不敢冒险,不是要等一切
有十足的把握时才去行动,不是要放弃求变创新。当然,在工作上求变创新并不是一律
都要跳槽辞职,但任何求变创新都会有一定的风险。经常换工作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相当
普遍。他们不安于现状,有一定程度的进取心,但一旦面临着挑战,总是往坏处去想,
总是提心吊坦地害怕失败。这种消极心态不改变,即使硬着头皮去“求变创新”,也会
浅尝辄止,阻挡自己的进取。适当地考虑到求变创新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会阻
挡你的进取,可以使你少走弯路。但你害怕失败,则往往对困难和挫折有所夸大,这必
然会阻挡你的进取,让你放弃求变创新。害怕失败之所以注定失败,就是因为注意力总
是集中在可怕的失败上,总是往坏处想,必然心灰意冷。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
“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动摇,动摇生失败。”
谨慎从事、不怕失败的人和提心吊胆、害怕失败的人同样都考虑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但前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怎样争取成功上,而后者的注意力却往往集中在怎样避免失败上。
注意避免失败有什么不好?不也是有助于成功吗?不!害怕失败心态的注意力不是在于
避免失败,而是在于害怕失败,认为一旦失败,事情就糟了,因而总是企图避免一切失
败,着眼于怎样才能没有损失或尽量缩小自己的损失。这样一来,必然会束缚能动性的
发挥,放弃争取成功的自信意识,所以注定要失败。在这里,注意力集中在哪一方面起
到了很大的作用。
凯苏拉在《去争取——如何改变你的命运》中提出过一道区别失败心理与成功心理
的练习题:你怎样走过结冰的水塘?面对同样问题,害怕失败者与争取成功者的注意重
点与着眼方面是截然不同的。
害怕失败者的想法与做法是:集中精力考虑如何避免失败,而不是着重考虑如何越
过这个结冰厚薄不匀的水塘,于是战战兢兢,小翼翼地往前走。
他每走一步都仔细试探冰面厚薄,谨小慎微。每一步都担心失足;每一刻都担心忽
然掉下去。因为总想着:最重要的千万别失败,便不惜花费许多甚至一整天的功夫来过
这个水塘。
如果一不小心失足,就狠狠地责骂自己,而且总想着自己的每一个愚笨的动作,越
想越觉得自己不行,骂自己太笨抱怨冰面太簿,担心再次发生危险,因而越发胆小,最
后终于不敢再往前走了,只有认输,为自己的失败寻找借口,或是责怪自己的命运不好。
争取成功者的想法是:行动之前,尽量了解研究有关冰层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考虑周到,避免盲目和急躁。这就是必要的和应有的谨慎。
来到水塘边,集中注意力考虑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考虑怎样走过去,而不是专想
掉进冰水里的可怕情景。心里明白有一定风险,有可能随时落水,但不为有这种落水的
可能而担忧、害怕。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不管走到哪里都有冰层很薄的地方。
他不停地走,抓紧时间,万一失足掉进冰水里,赶快爬起来继续往前走,决不动摇,
毫不迟疑。把失败当成老师和朋友,这样,他就会凭借自己的力量走过这个危险的地段,
这种人的心里都会这样认为:人们都是从人生路上的水塘走过来的,就这样,争取成功
者每经历一次挫折,都会增添一份自信和勇气,从而更加敢于并且善于争取更大的成功。
成功者不一定具有超常的智能,也大都没有特殊的机遇和优越的条件,更不是没有
经历过挫折、艰验与失败的人。相反,成功者大都是历经坎坷、命运多磨,是能在不幸
的境遇中奋起前行的人。而且也不可否认,对成功者来说,处境的艰验、失败的打击和
对于新事物没有经验、把握的特点,也会相应地给他们带来困扰、忧虑、苦恼和烦躁不
安的情绪。但成功者不怕这些艰难,不会被困苦的处境压垮。成功者最可贵的信念和本
事是变压力为动力,从荆棘中开辟新的成功之路。
贝弗里奇说得好:“……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思想上
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动力。很多杰出的伟人都曾遭受过心理
上的打击及形形色色的困难。若非如此,他们也许不会付出超群出众所必需的那种劳
动。”他还指出:“忍受痛苦而不气馁,是青年科学家必修的严峻的一课。”
勇历艰险,不怕挫折,这是一切发展积极心态,有志于成功的人必修的一课。这一
课只是知道道理是还不够的,还要具有这样一种意识:成功的路上充满了艰难与困苦,
它需要我们的自信和勇气去一步步坚强地走下去。
19世纪末,美国康乃尔大学做过一次有名的青蛙实验。
他们把一只青蛙冷不防丢进煮沸的油锅里,这只青蛙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突然用
尽全力,一下子跃出那势必使它丧命的油锅,跳到锅外的地面,安然逃生!
半小时后,他们使用同样的锅,在锅里放满4A5的冷水,然后把那只死里逃生的青
蛙放到锅里。接着他们悄悄在锅底下用炭火慢慢烧热。青蛙悠哉地在水中享受“温暖”,
等到它感觉到热度已经熬受不住,必须奋力逃命时,却为时已晚,它欲跃乏力,全身瘫
痪,终于葬身在热锅里。
这个实验给我们揭示了一个残酷无情的事实——回顾我们自己走过的人生旅程,何
尝不是如此?当生活的重担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挫折、困难堵住了成功的路口,我们往
往能发挥自己意想不到的潜能,杀出重围,开辟出一条活路来。可是在处于安逸舒适生
活的时候,反倒弄得一败涂地,不知所措,而最终招致失败。
成功与失败是事物发展的两个轮子,失败是成功之母,是成功的先导。这些话可以
说人人皆知。但在实际生活中,只有自信主动、心态积极、坚持开发自己潜能的人才能
真正领会它的含意。你做一件事情失败了,这意味着什么呢?无非有三种可能:一是此
路不通,你需要另外开辟一条路;二是某处故障作怪,应该想办法解决;三是还差一两
步,需要你作更多的探索。这三种可能都会引到你走向成功。失败有什么可怕呢?成功
与失败,相隔只有一步。即使你认为失败了,只要有“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心理态度、
自信意识,还是可以反败为胜的。有人说,过分自信也会导致失败,但所否定的只是
“过分”,而不是自信本身。如果你不是怕丢面子,怕别人说三道四,那么失败传递给
你的信息只是需要再探索,再努力,而不是你不行。
爱迪生做了1万多次试验。在每次失败后他都能不断寻求更多的东西。当他把原来
的未知变成了已知的时候,无数的灯泡就被制造出来了。所以他认为那么多的失败实质
上都不能算是失败,“我只是发现了9999种无法适用的方法而已。”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从自己“屡败屡战”的经历中总结出一条宝贵的经验。他说:“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
和成功一样对我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
的方法是什么。”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识到只有不怕失败,深知失败意味着什么的人
才配享受,也才可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英国物理学家威廉·汤姆逊领导建造了世界第1条大西洋海底电缆,只过了一个半
月便失败了。经过7年准备又铺设了第二条电缆,但航船载放到中途,电缆突然折断。
电缆公司已耗资数十万英镑,付出了九年时间的代价!把钱扔进大西洋中,只有傻瓜才
会再干!但汤姆逊终于说服总经理再当一次“傻瓜”,结果成功了。汤姆逊晚年时说过:
“有两个字最能代表我50年内在科学进步上的奋斗,这就是‘失败’。”
在莱特兄弟之前,许多发明家已经非常接近发明飞机了。
莱特兄弟应用了和别人同样的原理,只是给翼边加了可动的机翼,使得飞行员能够
控制机翼,保持飞机平衡。所以在别人失败的地方,他们接着走下去,很快就能获得成
功。
在贝尔之前,已经有许多人声称他们发明了电话,雷斯是最接近成功的人,但雷斯
不知道把间歇电流转换为等幅电流。然而,贝尔做到了这一点。所以最高法院把电话的
发明权判给了贝尔。
哥伦布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不断的失败,冲破了重重阻力,开始向西航
行,目标是亚洲大陆。他在加勒比海登陆以后,就带着许多动植物和几个土人回到了西
班牙。
他认为他已经到达了他的目的地,但实际上他没有到达亚洲,他失败了。他虽然未
能立即认识到这一点,但他却发现了更有价值的东西,这就是他发现了美洲大陆。
美国有个企业家叫密道尔,他专门收买滨临破产的企业。
而这类企业转到他的手中,就会一个个起死回生,变得虎虎有生气。此人什么技术
专长也没有,但很有自信与心计。起初,他为别人做工,学会了经营和推销。有一次,
他看准一家即将倒闭的工艺品制造厂,买下后加以整顿,提高效益,改变品种,裁减冗
员,很快使这个企业起死回生,获得成功。
密道尔认为:作为出色的企业家,最重要的是要有头脑,要真正掌握实际情况,随
时作出正确的决策。这一点做到了,就会比任何人更清楚企业的问题所在。有一次,他
买下一家玩具工厂,发现这个玩具厂倒闭的原因在于包装和搬运过程中的损失太大。于
是他规定:凡破损率超过千分之一的就扣工钱;凡弄坏产品隐瞒不报,被客户退回来的,
即予解雇。从此,破损的事很少再发生,工厂开始呈现勃勃生机。
有人问他为什么爱买一些失败的企业来经营?密道尔说:
“别人经营失败了,接下来就很容易找到它失败的原因,只要把缺点改过来,自然
就会成功。这比自己从头干起来省力得多。”一语道破“专买失败”的天机。由此可见,
挫折和险境未必不是机遇,我们不仅要把成功视为珍宝,也要把失败看作作财富。
人生在世,谁不企望成功?但追求成功就会经历挫折与失败。尤其在市场竞争日益
激烈的今天,机会增多,风险也随之增多,失败的概率也随之增加了。这就要求我们必
须打碎“害怕失败”的枷锁,增强对失败的承受力,并在挫折与风险中磨练出坚初的意
志力,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获得成功。
(来源: www.dzb.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