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如果通缩就是货币短缺,那么问题就是,钱流到哪里去了?在市场经济的循环周转中,钱怎么会愈来愈少呢?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奎内医生(F.Quesnay,1694—1774)最早提出了一个市场经济中货币和实物循环运动的直观模型。这个模型被熊彼特看作近代西方宏观经济分析的出发点。关于生产过剩和通货紧缩的发生机制,可以通过这个模型作出一种最简略的说明。在最抽象的意义上,这个模型可以简化为两个端点和两个流通进程:即总供给(生产)和总需求(分配与消费)两个端点。贯通这两个端点的是两个流程:即物资流通(物流,包括劳务交换)与货币流通(金融流)。但是这两个流程的性质完全不同。在物流的循环中,实物在消费中被消耗和消失。而金融流却必须通过每一次循环流转而获得增益。这种金融增益,是下一次经济循环能够实现的前提,它的产生源泉,就是在经济活动中创生的利润。利润产生金融增益,形成资本的自我增殖,这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在市场流通运动中外延不断扩大的源泉和奥秘所在。由于市场经济的循环运动,完全依赖于两大流通即连结供给与需求两点间的物流和金融循环,因此一旦发生供求梗阻就是生产过剩。一旦发生金融梗阻就是通货紧缩和金融危机。奎内模型提供了近代西方市场经济分析的一种原初模型。在解释资本主义市场机制时,它甚至优于后来更为复杂的许多投入产出分析模型。那些模型往往迷失于数式和语言游戏的迷宫中。检验任何理论是否具有价值的最终意义,是看它能否将现实问题以最简括的模型和原理加以最透彻的解释和说明,并且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印证,而绝不是以晦涩的语言和模型使现实更复杂以至无法作出可验证的解释和说明。我个人认为,当诺贝尔奖被派发给以心理统计来分析经济进程的研究时,现代形式主义经济学不仅彻底唯心主义化,而且可以说已经具有了一种随机的游戏性。早在90年代初期我已多次撰文探讨生产过剩和通缩问题,我当时曾推测过世界经济自90年代中下期开始,在两个世纪之交可能遭遇渐进的,但也是资本主义三百年历史中最深刻、最持久、反复振荡发作的严重危机。当时我将其称之为“总体危机”。我认为,这一危机必然会发生而且会持久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在于,第二次大战以后全球工业化运动得到迅猛扩张,导致全球供给能力大幅度上升(中国改革开放导致的生产力快速提升,对这一进程促进尤大)。然而由于这种工业化进程在全球经济中呈现非均衡分布,导致各国间的国民收入分配严重失衡,使全球经济中有效需求的增长远远跟不上产业生产力的快速增长。同时世界经济中两大流通:物流(世界贸易与劳务)与金融流都存在严重的结构性梗阻和障碍,再加上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对各国经济政策给予杀贫济富的有意误导,其结果必然导致全球经济遭遇严重、持久的生产过剩型经济危机。
(《香港商报》2002年2月25日,《新远见》2003年2月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