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创新妙法堪称一举多得:一、有利于将央行的外汇流动性管理和外汇投资功能分开,使央行的职能更加纯粹;二、成立了国家外汇经营公司,使得中国对日益增大的外汇储备有了更直接高效的操作办法,并有可能获得更佳的投资回报;三、其最重大的意义在于,通过向市场发行人民币的债券,可以收回流动性过剩。
这堪称解决流动性过剩的生花妙笔。因为,发行人民币债券正好可以收回因兑换顺差投放基础货币导致的流动性过剩。比如,原来,央行收到1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就必须发行人民币780亿元(按美元兑人民币1∶7.8换算)基础货币;现在有了这个方法,财政部就可以同时通过银行发行780亿元的债券,然后再去央行购买100亿的美元。这样,从起点到终点,再从终点到起点,外汇储备增加和国内的流动性过剩将被隔绝,对国内的股市、楼市等投资过热都将釜底抽薪,差转嫁,中国经济内部的过热压力也将得到根本性破解。
当然,和其他货币工具一样,这样的操作方法也有一个成本问题,即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变化风险。现在美元一年期利率为5.25%,人民币一年期利率为2.25%,两者相差3%,假定人民币兑美元每年升值3%,则每年的成本为0.5%;如果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越大,则成本越高。当然,美元外汇储备的经营收益也是可以冲销该成本的,甚至有所盈利。
此外,它还可以与发行票据、提高准备金率和加息等措施相互配合,形成复合的工具箱,从而使央行的货币工具更有针对性。
必须指出的是,如果实施这一办法,人民币更大幅度升值造成的危害将更大---在没有完善的汇率对冲工具的情况下,它将会直接导致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成本急剧加大,甚至严重亏损。
谁在试图炸毁中国价格的"三峡大坝"
在关于贸易顺差和人民币升值的争论中,除了理论上需要明辨是非外,更需要深入辨别各方人士的价值立场。
诚然,不能指望辩论者都真实地披露自己代言的国家和利益集团,一则,确有人真诚地信仰某种学说,而并不认为自己为某个国家或利益集团代言;二来,也肯定有那些明知自己是某种利益的代言者,但为了替本方博取最大化利益,进而为自己赢得更丰厚的佣金,而故意打着为中国、为社会公众的旗号,以图混淆视听,浑水摸鱼。
对于这种错综复杂的乱局,试图辨别每个参与者的真实立场似乎是徒劳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客观的利害分析法,去评估不同的汇率政策对不同国别、不同利益集团的利弊得失,进而得出对中国的影响,并以之作为决策的参考。
笔者前文曾述,由于传统地缘的鸿沟、政治壁垒和不同的经济模式,东方与西方世界形成了两个落差极大的价格体系。西方高价格体系犹如三峡大坝的上游之水,中国的低价格体系犹如大坝下游之水,而随着世界制造能力向中国的转移,中国与世界两个价格体系开始接轨。
目前,围绕贸易顺差与人民币汇率政策的论战,实质上是不同国家、不同利益集团在激烈争夺人民币汇率政策的舆论控制权,以图影响决策层和社会公众的判断,进而间接地争取人民币汇率政策的主导权,即当下中国与美国的两个价格体系如何进一步接轨。此刻,中国正面临两条主要道路的选择。而不同的接轨方式也将会导致截然不同的利益分配格局。
第一种方法是将水坝一次性炸开,让上下的水位在巨浪滔天后对齐。但高悬半空的上游之水狂泻而下,必然对下游中国造成灭顶之灾。这种方法就是人民币汇率和资本项目的完全自由化。但这个比喻有点不到位,那就是,热钱与上游之水不同点在于,它以人民币极快升值冲击了中国经济后,还会倒卷而去,最终形成先冲击后倒卷的双重灾难。
第二种方法也是中国目前采取的方法,在上下游水坝中间建立一个船闸---参照一篮子货币的小区间浮动汇率制度,允许船只运货自由通过(贸易项自由),但控制上游的水(国际资本项目)有节制地下流,这样通过10~20年的时间,渐进扩大船闸容量,此消彼长之下,波澜不惊地完成中国与美国的价格体系对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