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通常在做决策时就已经造成,不过我们只能将“新鲜错误奖”颁给那些很明显的愚蠢决策。照这种标准,1994年可算是竞争相当激烈的一年。在这里我必须特别指出,以下大部分错误都是查理·芒格造成的,不过每当我这样说时,我的鼻子就会跟着开始变长。
——沃伦·巴菲特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4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股票投资如果要造成损失,错误往往在做决策时就已经形成了,不足为奇。如果要颁发“新鲜错误奖”,只能颁发给那些很明显是愚蠢的决策。
例如,早在1990年,伯克希尔公司投资亿美元购买美国航空公司特别股时,就注定是一项失败的投资。那时候巴菲特就隐隐约约感到,这项交易属于一种非受迫性失误,意思是说没有人强迫他投资,也没有人误导他,完全是巴菲特自己做出的一项决策。巴菲特自我分析说,主要原因在于他个人的草率分析、骄傲自大。
1994年9月,美国航空公司宣布停止发行特别股股息,表明这项投资错误迹象开始真正爆发。巴菲特形容说,伯克希尔公司在美国航空公司上的投资失误称得上是“冠军”,而“亚军”则要算1993年年末,巴菲特以每股63美元的价格卖出了1000万股资本城/美国广播公司股票,可是仅仅一年过去后的1994年年末,该公司的股价就上涨到每股美元,仅此一项就少赚了亿美元。
与此类似的一幕发生在1978年到1980年间,巴菲特当时曾以每股美元的价格卖掉该公司股票,然后在1986年又以每股美元的价格买了回来。他开玩笑说,他如此这般折腾,真的应该找一个监护人来好好“管管他”了。
不过令人佩服的是,虽然这样的投资失误所造成的损失数额动辄上亿美元,可是巴菲特的心态似乎很不错,至少并不总是放在嘴上,以至于破坏了后来的心情。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4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据他分析,一般投资者容易造成投资损失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频繁交易,从而导致交易成本太高,所赚的一点点差价都支付了交易费;二是买卖股票的决策依据主要是小道消息,而不是理性、量化的企业评价;三是浅尝辄止的投资方法、错误的介入时间,使得投资成本过高,从而注定这种投资将来要失败。
有鉴于此,巴菲特提醒投资者说,过度兴奋和过高的交易成本是股票投资的大敌。如果一定要投资股票,正确的心态应该是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感到害怕,在别人害怕的时候要感到贪婪。
2008年巴菲特抄底金融海啸后,他投资的股票无一不被套牢,而且套得很牢。按照2009年初的美国股市情况看,被誉为“股神”的巴菲特在股市暴跌面前同样显得那么纤弱和孤独。不过,读者至少看到了股神在面对股市暴跌时的所作所为和良好心态。
虽然说巴菲特抄底金融海啸所选择的时机未必最佳,但读者容易从一个较好的视角看到巴菲特是如何运作“聪明钱”的。尤其是他那种心态非常值得投资者学习。要知道,巴菲特套牢的资金可不是几万元、十几万元,那可是上百亿美元!
结果怎么样呢?从现有的各种报道看,巴菲特不慌不忙,照样吃得香、睡得着,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晚上还要在电脑上打桥牌,权当没有被套牢这回事。他相信,无论金融海啸如何猖獗,最终一定会过去的,从长远来看,彩虹总在暴风雨过后。
从历史上看,金融海啸是经常发生的。在美国,1907年、1929年、1987年都曾发生过金融海啸,那时候的美国股市也都经历了几年的暴跌阶段,但最终还是复苏了,并且很快出现了新的上升行情。对于个人来说,金融海啸可遇而不可避免,关键是要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从中找到新的投资机会。
更不用说,世界上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金融海啸,有的只是每一个人对待金融海啸的不同态度和行动。巴菲特抄底金融海啸的举措表明,面对当前的股市低迷状态,或许正是捕捉投资机遇的大好时机呢。
这种原理不但在股市投资中适用,甚至可以说在一切领域都是如此。这就是中国古语中所说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例如,在191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象鼻虫灾害,狂潮般地席卷美国亚拉巴马州棉田。当地棉农在一阵恐慌之后纷纷振作起来,在一片狼藉的棉田里试着套种玉米、大豆、烟叶等农作物,结果既防止了象鼻虫,又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
这就叫“西方不亮东方亮”,或者叫“穷则思变”。穷者,尽头也,比喻已经陷入困境、走投无路。意思是说,当一个人陷入困境时就会努力去改变现状,这在抄底金融海啸中也是非常恰当的。【巴菲特股市抄底秘诀】从历史上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事例实在太多。投资者对股票投资已经造成的损失不必过于在意,更不必耿耿于怀,这样反而会坏了心态。重要的是学习巴菲特,吸取教训,抓住眼前可以利用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