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写这段文章时,整个华尔街几乎嗅不到一丝的恐惧,反而到处充满了欢乐的气氛:没有理由不这样啊!有什么能够比在牛市中股东因股票大涨赚取比公司本身获利更多的报酬而感到更高兴的事呢?只是我必须说,很不幸的是,股票的表现不可能永远超过公司本身的获利表现,反倒是股票频繁的交易成本与投资管理费用,将使得投资者所获得的报酬不可避免地远低于其所投资公司本身的获利。
——沃伦·巴菲特巴菲特认为,要想在金融海啸来临、股市低迷时期握有大量现金,以便想买啥股票就能买啥,那么平时就必须注重保持现金实力,懂得见好就收。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6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在他写这份年报的时候,整个华尔街上几乎嗅不到一丝恐惧,投资者全都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为什么呢?因为投资者从股市投资中赚到的钱,比上市公司从经营获利中赚到的钱还要多。换句话说,开厂还不如炒股呢!
巴菲特说,这种情况就要注意了。他接着说,当时美国企业的平均投资报酬率为12%,这表明,除非出现特殊情况,否则投资者从股市中所能获得的平均报酬率不会高于这个数据。在当时的大牛市中,巴菲特选择的方法是退出,见好就收,保持实力,以便在今后股市下跌后抄底。否则,如果追涨杀入,“子弹”打光了,当今后出现最佳投资机会时就无能为力了。
在中国读者眼里,巴菲特这方面最神奇的是对中国石油H股买卖时机的选择。2008年3月《福布斯》杂志公布的全球亿万富豪排行榜中,巴菲特以620亿美元个人财富名列全球首富,其中就有“现金为王”的投资理念在中国石油H股上的闪光。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下,伯克希尔公司2007年的盈利额高达亿美元,居然还比上年增加了20%。
2007年,在美国金融市场动荡的背景下,巴菲特并没有进行多少购并活动,令人瞩目的大手笔是果断出售中国石油H股。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7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去年我们有一笔很大的卖出。在2002年和2003年,伯克希尔用亿美元买入中石油公司的股权。按这个价格,这个中石油公司的价值大约为370亿美元。查理·芒格和我那时感觉该公司的内在价值大约应该为1000亿美元。到2007年,两个因素使得它的内在价值得到很大提高:油价的显著攀升,以及中石油的管理层在石油和天然气储备上下的大功夫。到2007年下半年,该公司的市值上升到2750亿美元,大约是我们在与其他大型石油公司比较后,认为它应该有的价值。所以,我们把手里中石油的股票卖了40亿美元。”
正是巴菲特这一见好就收的举措,在伯克希尔公司获益匪浅的同时,让巴菲特拥有了大量现金,为2008年的抄底埋下了伏笔。数据表明,2007年年末巴菲特拥有现金亿美元,令人羡慕不已。
可惜的是,先知先觉的巴菲特当时的举措绝大多数人都看不懂,还纷纷嘲笑他“卖早了”、与股价最高点相比少赚了多少亿美元,等等。可是谁能在股价最高点时抛售股票?巴菲特也自知没这个水平,他只知道当时的中国石油2750亿美元的总市值,已经远远超过他们估计的1000亿美元的内在价值,该到了获利了结的时候了!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0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股票投资要弄懂《伊索寓言》中的公式,其中第三个变量(资金成本)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理解,而要弄清楚另外两个变量——即树林里有多少只鸟、它们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就非常困难。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估算出一个大致范围。
不过这样做带来的问题是:如果范围估计得太大,结论就会模棱两可,参考价值不大;范围估计得太小,投资价格相对于价值来说较低,投资者就会认为没有投资价值而放弃。要克服上述两个弊端,投资者就必须对该企业的经营业务有一定了解,并且一定要独立思考,除此之外不必相信其他任何大道理或歪道理。
巴菲特说,在有些情况下,任何人都无法计算出这个树林中到底有多少只鸟,以及它们会在什么时候出现。
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在一些新行业和快速变化的产业(如他所说的高科技行业)中,或者其他投资者对自己并不了解的产业中,这时候的股票投资无疑有投机之嫌,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它究竟有多大的投资价值。而既然是投机,那么投资者也就不要希望从中得到多少收益。这就像你两手空空地去参加舞会,就不必期望满载而归一样。
巴菲特说,他和查理·芒格从来不玩这样的“游戏”。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十分把握,他就不会投资这种股票;如果已经投入了,也会及时退出,换成现金,等待下一次真正的投资机会来临。
巴菲特说,1999年的一份调查表明,美国投资者对自己未来10年内所希望得到的平均报酬率是19%,“这很明显的是不当预期。对整个美国树林来说,到2009年为止,根本就不可能藏有这么多鸟儿。”
他真正要说的是,如果投资者怀有这样高的期待来投资股票,那还不如远离股市,把现金捏在手里更安全。【巴菲特股市抄底秘诀】巴菲特认为,股票投资要见好就收,这不但可以保住已经到手的投资成果,而且还是为了换取现金捏在手里,在下一次抄底机会来临时不至于“弹尽粮绝”。要知道,机会只青睐于有准备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