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已经讲过,巴菲特对于目标公司的管理层的品格和能力非常重视。这在巴菲特购买的几只
股票中体现得相当明显,比如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吉列刀片、富国银行等等。管理原则很重要,它比衡量公司业绩难度更大。人比数字要复杂的多,衡量人的活动常常模糊不清、难以准确。管理的价值不可能用小数点表示出来,因而对它的衡量毫无意义。实际上,巴菲特通常投资于那些对他有着深刻影响、才能出众的董事长或首席执行官。他对公司经理的最高夸赞就是说,此经理无例外地表现出公司主人翁的精神,并能够想公司之所想。因为这些经理能够紧紧抓住增加股东价值的主要目标,因而趋于做出理性的决策,并进一步加强这一目标。具体来说,巴菲特评价公司管理有三项原则:理智原则、坦白原则和抵制机构强迫命令的原则。
什么样的管理者才是理智的呢?答案是,想股东所想。假如一家公司有高额回报,管理者的职责就是将这些收益重新投回公司以使股东受益。然而,如果公司不能将这些收益以高比率进行再投资,理智的管理层将会把钱返还给股东,以使得他们有机会将钱投到高收益的其他地方。而不是继续进行低于平均收益率的再投资,也不是将这些收益用来购买成长股。
什么样的管理者才算是诚实坦白的呢?请看巴菲特的答案:勇于承认错误的经理才能够改正错误。因为,人无完人,时间长了任何经理都会犯错误,有些是大错、有些是微不足道小错。很多经理倾向于报喜不报忧,在中国尤其如此。但日积月累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甚至造成整个公司倒闭,这个问题对于公司规范内部管理非常重要,否则难免会出现尼克·里森搞跨巴林银行的悲剧。因此,那些鼓足勇气与股东讨论失败之处的经理,是尤其值得钦佩的。
什么样的经理才能独立思考,并按照理智和逻辑把握公司的航程,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为公司谋利呢?巴菲特也告诉我们,就是那些不盲目模仿别的管理者行为的经理,不盲目跟随"领头羊"的经理。如果资金的配置是简单而有规律的,为什么资金的配置还会出现不合理?如果经理们站出来承认错误并由此获得理智和信誉,为什么年终报告只报喜不报忧呢?巴菲特说,这里有一种被称之为"机构强迫命令"的力量,一种田鼠似的企业管理趋势。
如果这三个原则都不太奏效,巴菲特还有几步高招。一是审查公司前几年的年报,特别是当时管理层对未来战略的看法;二是将当时的规划与今天的结果比较,看看其实现了几分;三是将前几年的战略与今年的战略比较,看看有哪些观念上的改变?最后就是将我们感兴趣的公司的年报与同行业其他类似公司的年报比较,比较相关的业绩也能产生真知灼见。
管理三原则在中国现阶段的股票市场还远未体现出来,原因在于如下几点。一是因为经理人市场还没有建立起来,经理人诚信问题大打折扣,这家公司搞垮了又换一家公司继续干;二是激励机制还未建立和完善,干好了奖励不大,干砸了就得丢掉乌纱帽,谁也不愿意去冒那个风险;三是法制建设远未完善,即使有内部人行为、损公肥私,只要把上面打通、把下面抹平,没人告没人管,即使告了也白告,你好我好大家好,最后还是百姓遭殃。所以,中国的股票投资者很少去关心公司管理层,但这种对管理层关注的趋势不可逆转,也是根本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