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熟悉巴菲特的中国人都以为巴菲特只买保险和大众消费类企业的
股票,真实的情况不是这样的。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巴菲特就一直在购买银行股。一般而言,银行类企业的确是值得投资的宝藏。让我们看看,巴菲特是怎样购买银行股的呢?在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银行业迎来了它有史以来非常艰难的时期。也就是说,银行股进入了大熊市,巴菲特开始大规模吸收银行股。MandT BANK则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为了生存,MandT急需一笔现金去完成两笔收购。财大气粗的巴菲特为它提供了这笔资金。最初巴菲特并没有直接购买他们的股票,而是借给他们4000万美元。以此换得一张票据,票面年收益率为9%。并且可以在5年期的任何时间内转换成股票,转换价锁定在每股78美元,外加按当时交易价20%的额外份额。1996年,在持有几年相当于9%利率的附息券后,巴菲特将它转换成了股份。它最初投资的4000万美元后来变成了6亿多美元。MandT是美国一家小银行,大家知道小银行的风险是非常大的。巴菲特是如何评估这宗交易中的风险呢?他把银行的借款用途作为衡量风险的信号灯。考察MandT银行具体情况时,巴菲特发现银行CEO本人持有350万股普通股,由此他断定,CEO肯定不倾向于采取任何过度冒险措施而断送了自己的身家。由此,一笔绝好的买卖成交。
2?搏击次级债风波
对宏观经济问题感兴趣的朋友们也许都会关注美国最近一轮次级债风波。美林银行损失了80亿美元,眼看着CEO的饭碗都保不住。各金融机构收紧住房贷款的发放,住宅市场价格持续下跌。直至要威胁到美国的经济,美国总统小布什多次站出来说美国政府会采取行动,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宣布了50个基点的大幅度下调利率。整个金融机构乱成一锅粥,关于次级债的任何一点点风吹草动不仅成为《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媒体的头条新闻,欧洲大陆各大媒体乃至于中国的财经媒体的神经也被它牵动。人们心事重重,好像自己快要被美国次级按揭债按倒在地。
巴菲特却对此兴奋不已,证券市场价格跌得越厉害,他越高兴。按他老人家的一贯逻辑,一般而言,当市场出现混乱调整时,真实的投资机会就会出现。虽然他也并不清楚市场的调整底部在哪里,调整何时会结束。随着美国次级抵押债务市场风暴正趋严重化,全球投资者信心严重受挫,纷纷抛售股票等高风险资产,唯恐避之不及,引发全球股市大跌。在普通投资者六神无主的情况下,巴菲特却气定神闲,因为他在市场动荡时看得更远,趁普通投资者退避三舍时,他考虑的却是如何在市场动荡中渔利。
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的投资策略明显贯彻了他的这一思路。美国证交会(SEC)公布的文件披露,该公司二季度大量增持美国金融股,这在大多数市场人士看来是逆市场趋势之举。因为2007年以来的次级债动荡使得金融股表现不佳,标普500指数金融板块今年来的累计跌幅已超过了10%。巴菲特二季度增持了8700万股美银(Bank of America)股票,季末的市值为4?253亿美元;他增持了2550万股的美国银行集团(U?S?Bancorp)股票;他还增持富国银行股票,目前的总持有规模为2?577亿股,季末的市值为8?396亿美元。
4?熊市中的套利机会